上一堂课我们为同学们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章节中历年成考知识点的精髓。今天678(录取吧)招生信息网就本章节中考法能力为大家拓展一下:
考法1:归纳法全面认识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使社会大变革,带来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3)各国统治者岀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4)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3.意义
(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晢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特别提醒:
春秋战国时代是大变革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而法家思想中“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等主张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受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考向1:归纳法全面认识百家争鸣
【例1-1】(2017·武汉模拟)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变化的需求,因此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例1-2】(2017·南充一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题干说到诸侯国的当权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并没有说诸侯国当权者采纳了儒家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在政治上的重要观点,材料并没有说当时的当权者采纳了道家学派的观点,故B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观点之一,根据所学,当时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中央集权,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需求因此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是材料并没有体现这样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法2:比较法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温馨提示:
孟子、荀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孟子主张“性本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但可以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考向2:比较法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例2】(2017·凉山一模)《论语·子张》说:“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人本主义
B.积极入世
C.重道轻器
D.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材料中并未提到对人的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道轻器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的观点,且该观点在明末清初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法3:用比较法认识儒法道三家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2)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特别提醒-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为“道教”。这一点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不可混同。
考向3:用比较法认识儒、法、道三家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例:3-1】(2017·太原调研)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反映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与“胜而不美”相符,故A项正确;“以和为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隐于山野”的思想,故C项错误;“上善若水,刚采并济”属于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3-2】(2017·重庆一模)有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忍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中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答案】D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上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考法能力拓展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