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作品赏析-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来源:www.shandong-edu.com 时间:2021-01-13 16:48:35 作者:山东成人高考
《游春图》
展子虔,隋代画家。所画《游春图》为绢本。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染,显现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此时的树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态,画法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夹叶点”。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一种表现山石质感的用笔方法)的初级阶段。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 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步辇图》
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予生动细致的刻画。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细部描摹来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
《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是l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品。德拉克洛瓦被称为l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狮子,他最善于运用色彩,所画的形象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真实地再现了硝烟弥漫、尸横街头的巴黎巷战的激烈景象。同时,画家又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画面中心描绘了一位被称为“自由女神”的妇女。她上身赤裸,一手握枪,一手挥舞着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在这位妇女的引导下,群众穿过倒塌的街垒,踏着战友的血迹勇往直前。作品像一首旋律激越、感情炽烈的战斗进行曲,动人心魄,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幅作品中,革命的内容和浪漫主义手法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体。画家处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战斗的气氛。整幅画面正如左拉所说:“德拉克洛瓦的调色板是沸腾着的。”他不仅用色彩塑造形象,而且笔触到处都跳动着激情和力量。德拉克洛瓦以《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顶峰,而他也就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将和杰出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今天的节日集会。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洛神赋图》
顾恺之,东晋画家。《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绢本着色画卷。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归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它不只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地与女蜗在歌唱。这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它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也是了解当时服饰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
《父亲》
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原作品面积约44平方米,高497厘米,宽885厘米,共画了两年时间。作者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l2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犹大、圣·约翰、小雅各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13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耶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者的视线首先吸引到耶稣身上。这幅画画面宏大、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还是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