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林为例,考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具体包括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雨林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题型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例1】(2014·课标I)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氦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678招生考试信息网认为(1)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
(2)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
(3)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
【答案】(1)A(2)D(3)D
题型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例2】(2016·课标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678招生考试网认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若赞同,其理由可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开发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若反对,其理由可从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并会导致污染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答题模板】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678招生信息网认为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来分析,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热门标签:高考、成人高考、自考、自学考试、成教、成考、成人教育、高考志愿填报、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高考满分作文、高考英语、高考数学、高考作文、高考英语作文、数学学习网、英语作文、高考理综、高考文综、高职单招面试题、成考语文、成考政治、成考英语、成考数学.